7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追光而育实践队走进清水江畔的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开展以人才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
(一)青年致富产业园里,聆听从“这里长大”到“为这里发展”的振兴故事
完全机械化生产的鸡蛋场、错落分布于山间的水果种植园、颇有东篱之下“悠然见南山”味道的露营基地……远口镇远口村第一书记潘迈带领实践队成员来到远口镇清云村青年致富产业园参观践学。产业销售模式的日渐成熟,助力农文旅产业结合发展的大幕在此拉开。
图 1 远口镇远口村第一书记潘迈带领实践队成员走进鸡蛋场
“家家户户自己下地干活其实附加值很低的,产量也有限。那怎么能发展?我们就带着大家去学习,大家都成了技术农民,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潘书记告诉队员,产业园在发展初期是由支部书记等一众干部带头发展的,当时产业园主要面临技术层面的问题,当地人民缺少相应的农业知识。为了打破困境,决定由干部带头,带领一众农民外出求学,辗转各地与当地政府争取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一次次的实践和失败中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了一套专业技术。一众农民学成归来,成为了技术农民。随后一传十,十传百,用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链发展,最终建成了现如今的产业园。
“小时候我就住这座山后面,走这条路上学。现在能在这里为大家做点实事,我很高兴,感觉很值得。”话语间,潘书记向实践队员指着那云雾间的山峦,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图 2 养殖场外与该县第一书记合影
(二)进入基础教育课堂 ,参与描绘“人才发展,建设家园”的振兴故事
“下面,我们将紫甘蓝溶液和柠檬酸混合,大家猜猜溶液颜色会有什么变化?”课堂里,实践队成员用实验,开启了这场美丽的邂逅。
图3 远口镇小学趣味课堂
图 4 远口镇中学趣味课堂
为了解当地孩子们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所思所想,实践队成员先后来到远口镇小学、远口镇中学,以专业兴趣课堂为突破口,展开关于基础教育的相关调研。为他们授课、与他们聊天,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将个人梦想融入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中。
图 5 远口镇小学同学回答问题 图 6 远口镇小学同学举手回答问题
学习化学专业的他们以专业的相关的趣味实验作为开场白,与学生们展开以建设家乡、个人理想为主题的相关讨论。活动中,学生们想成为宇航员,遨游太空;想成为建筑师,建设家乡;想成为老师,站上讲台教授知识;想成为音乐家,为学校校歌谱曲……在他们身上,实践队成员看到、听到的不仅是“走出大山”的期待,还有“建设大山”美好蓝图。
图 7 执笔绘就梦想
授课结束后,实践队与远口镇中学初二的学生们一起,用画笔将梦想留在画布上,他们衷心祝愿,未来的某一天,在同样晴朗的天空下,当初执笔在画布写下的梦想成为现实,并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
图 8 绘就梦想合照
(三)是调研更是志愿服务,持续书写“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振兴故事
调研之外,实践队成员拿起画笔,为远口镇打造网红小卖部出一份力。设计样式、清理、铺底色、画图……细雨之下,更为绘就美丽乡村蓝图增添一份朦胧的韵味。
图 9 墙绘
“悦山区情,牵少年梦”活动里,应技大学的学子们助力圆梦远口镇,按照留守儿童实现“六一”儿童节时写下的心愿纸条,让他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图 10 “悦山区情,牵少年梦”活动
图11 见信如面,展信舒颜”活动
“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我想做最有意义的一种。跨越距离的爱心传递和接力,以微薄之力,给予温暖。”
担任远口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的彭晓灵,也是上应学子中的一员,当时作为本科生的她,在上海和贵州远口镇之间,搭建起跨越一千多公里的爱心桥梁,用自身经历为实践队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大课。今天,更多上应学子们通过视频通话、网络趣味课堂等形式参与活动,将青年的热,照耀在所热爱的祖国大地上。
图 12 非遗产业园外与当地宣传委员彭晓玲(左三)合影
这场与贵州省远口镇的邂逅,从2014就已经开始,延续至今。多年来,新活力,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追光而“育”实践队在远口人才振兴的调研还在继续,关于清水江畔的人才振兴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孙紫莹